四川省是中国内地客家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,总数约200万~300万(占全省人口2%~3%)主要分布在川东、川北和成都周边地区。客家人(当地称“土广东人”)是清初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中从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等地迁入的,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客家语言和文化。 四川省客家线%的四川客家人已转用四川话。因此,四川省的客家话被列为“濒危方言”。
龙泉驿区是成都市客家人核心聚居区,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全区常住人口约134万,其中客家人(自称“土广东人”)约50万,占总人口的37%(数据来源:《成都市龙泉驿区统计年鉴2021》)。客家人主要分布在:
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680—1780年),因“湖广填四川”政策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客家人分三批迁入:
第一批(康熙中期,约1700年前后)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客家人,因原籍土地矛盾与清初迁海令被迫西迁。
第二批(雍正年间,约1730年前后):福建汀州(今龙岩)客家人,因闽西灾荒迁入。
广东移民路线:梅州/惠州→经湖南郴州(陆路)或沿北江至韶关→贵州遵义→重庆綦江→进入川东,最终抵达龙泉驿。
福建移民路线:汀州→江西赣州→湖南衡阳→湘西沅陵→重庆涪陵→沿长江至泸州,再北上至成都平原。
江西移民路线:赣州→湖南株洲→常德→湖北恩施→经三峡入川,分散至川北仪陇后部分南下龙泉驿。
(迁徙路线综合自陈世松《四川客家》第三章,2005年;《龙泉驿区志·移民篇》,2010年)
1. 语言:龙泉驿客家话属“梅县-惠阳腔”,但受西南官话影响,如“我”读作“ŋoi²⁴”(梅州音)但声调趋近成都线. 建筑:洛带镇保留清代客家会馆群(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),采用穿斗式木构与川西青砖结合风格。
刘子华(1899—1992):洛带客家人,天文学家,曾用易经推算太阳系第十行星(未获科学界公认,但具文化意义)。
陈世松.《四川客家》.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.(详述移民批次与路线)
四川省社科院.《“湖广填四川”与客家移民》. 《四川社会科学》2008年第4期.
1. 人口占比推测:2020年普查未单列客家人数据,37%比例基于2010年客家普查(42%)结合城市化率下降趋势估算,前提是假设客家人外流比例与其他群体一致。
2. 第三批江西移民推测:因族谱记载较少,主要依据龙泉驿张氏、钟氏族谱中“赣南祖籍”记录(《四川客家氏族谱汇编》,2007年)。
(一)人口结构与客家人口占比新都区是成都平原客家聚居区之一,但客家人口比例低于龙泉驿区。根据《新都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(2021年),全区常住人口约155.8万,其中客家人约15万~20万,占总人口的10%~13%。
石板滩街道(原石板滩镇):客家人占比约60%,是新都区最大的客家聚居区,人口约8万。
(数据来源:《新都区志·人口卷》2015年;《成都客家文化研究》兰玉英,2018年)
新都区客家人主要是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8世纪)随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潮迁入,分两批:
第一批(康熙末年,约1720年前后)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客家人,因原籍土地紧张和清廷垦荒政策西迁。
第二批(乾隆初期,约1740年前后):福建汀州(今龙岩)和江西赣南客家人,因灾荒和人口压力迁入。
广东移民路线:梅州/惠州→经湖南郴州→贵州遵义→重庆→沿沱江进入成都平原,最终定居新都石板滩。
福建、江西移民路线:汀州/赣州→江西吉安→湖南衡阳→湘西→重庆涪陵→沿长江至泸州,再北上至新都。
(迁徙路线综合自《四川客家》陈世松,2005年;《新都区移民史考》张永禄,2012年)
1. 语言:新都客家话属“梅县-惠阳腔”,但受成都官话影响,部分词汇发音混合化,如“水”读作“sui³¹”(梅州音)但声调接近四川线. 建筑:石板滩保留少量客家围屋,多为川西四合院与客家堂屋结合风格。
廖观音(清末民初):石板滩客家人,清末四川反清起义领袖之一,组织“红灯教”抗清(见《新都区志·人物卷》2015年)。
1. 客家人口比例推测:因2020年普查未单列客家人数据,10%~13%比例基于2010年客家调查(15%)结合城市化率下降趋势估算,前提是假设客家人外流比例与全区平均水平一致。
2. 福建、江西移民比例推测:石板滩族谱中福建、江西祖籍记录较少,但泰兴镇钟氏族谱明确记载“汀州上杭迁入”(《钟氏族谱》1910年抄本),故推测第二批移民以闽赣为主。
青白江区是成都东北部重要的客家聚居区。根据《青白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(2021年),全区常住人口约49.2万,其中客家人约7万-9万,占总人口的14%-18%。客家人主要分布在:
清泉镇:客家人占比约50%,人口约2.5万,是区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福洪镇:客家人占比约40%,人口约1.8万
(数据来源:《青白江区志》2010年;《成都东山客家研究》严奇岩,2014年)
第一批(康熙五十年左右,约1711年):广东梅县、兴宁客家人,因迁海复界政策松动后寻求新耕地
第二批(雍正年间,约1730年):广东惠州、潮州客家人,因原籍人口压力迁徙
第三批(乾隆二十年左右,约1755年):福建汀州客家人,因闽西旱灾被迫西迁
广东移民主线:梅州→赣州→吉安→长沙→常德→重庆→合川→沿沱江至金堂,最后定居青白江
(迁徙路线考证自《四川客家历史与现状调查》陈世松,2008年;《青白江移民史》李明,2015年)
保留较多梅县线;(走路),但已融入要得等川线. 建筑遗存:
2. 曾茂林(1902-1985):福洪镇客家人,著名教育家,创办多所乡村学校
2021年普查未单列客家人数据,14%-18%的占比是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(20%)结合城镇化率变化推算得出
依据福洪镇《曾氏族谱》记载乾隆二十年自汀州武平迁入,结合同期闽西旱灾史料作出的合理推断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双流区常住人口约147万(数据来源:《成都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2. 客家人口:双流是成都平原客家重要聚居区,客家人口约25万-30万,占总人口的17%-20%(据《成都东山客家研究》,谢桃坊,2006年)。主要分布在西航港街道、黄甲街道、公兴街道、永安镇、黄龙溪镇等地,其中西航港街道客家比例最高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因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客家人分批次迁入。2. 迁徙批次与路线:
主要出发地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、潮州,福建汀州(今龙岩),江西赣州。
最终定居成都东山地区(今双流、龙泉驿一带)(《四川客家历史与现状调查》,陈世松,2013年)
1. 西航港街道:客家人约8万-10万,是双流客家最集中区域(《双流县志》,1992年)。
2. 黄甲街道:客家人约5万-6万,保留完整客家方言(《成都东山客家方言研究》,兰玉英,2008年)。
3. 公兴街道、永安镇、黄龙溪镇:各约3万-4万客家人(《双流客家文化调查》,双流区文化馆,2015年)。
1. 语言:完整保留客家方言(土广东线;),与广东梅县线%(《成都客家方言研究》,谢桃坊,2003年)。
刘子华(1899-1992):著名天文学家,祖籍广东客家(《刘子华传》,1995年)。
3. 研究现状:双流客家研究是东山客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新津区常住人口约46万(数据来源:《成都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2. 客家人口:新津是成都南部客家重要分布区,客家人口约3万-5万,占总人口的6%-10%(据《成都周边客家方言调查》,兰玉英,2009年)。主要分布在永商镇、邓双镇、安西镇等地,其中永商镇是客家人口最集中的区域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影响,广东、江西等地客家人迁入四川。2. 迁徙批次与路线:
1. 永商镇:客家人约1万-1.5万,是新津客家最集中区域(《新津县志》,1994年)。
2. 邓双镇:客家人约0.8万-1万,保留部分客家方言(《成都周边客家方言调查》,兰玉英,2009年)。
3. 安西镇:客家人约0.5万-0.8万(《新津客家文化调查》,新津区文化馆,2017年)。
1. 语言:客家方言受当地方言影响较大,但仍有部分词汇保留(《新津方言研究》,张一舟,2005年)。
1. 人口数据:因新津客家研究相对较少,数据主要基于地方志和方言调查估算
2. 文化特征:新津客家文化受成都平原文化影响较深,保留程度不如东山客家地区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温江区常住人口约96万(数据来源:《成都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2. 客家人口:温江区客家人口约8万-10万,占总人口的8%-10%(据《成都温江客家文化研究》,王娟,2015年)。主要分布在万春镇、和盛镇、永宁街道等地,其中万春镇是客家人口最集中的区域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影响,广东、江西等地客家人迁入四川。2. 迁徙批次与路线:
1. 万春镇:客家人约3万-4万,是温江客家最集中区域(《温江县志》,1993年)。
2. 和盛镇:客家人约2万-3万,保留部分客家方言(《温江客家方言调查》,2012年)。
3. 永宁街道:客家人约1万-1.5万(《温江客家文化调查》,温江区文化馆,2018年)。
1. 语言:客家方言与当地官话融合程度较高,但仍保留部分特征(《温江方言研究》,李明,2007年)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662-1795年)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
1. 仪陇县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仪陇县常住人口约72万(数据来源:《南充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(二)迁徙历史与路线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因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客家人分批次迁入。
2. 迁徙批次与路线:主要出发地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,福建汀州(今龙岩),江西赣州。
重要节点:经湖南郴州、永州进入重庆,沿嘉陵江北上至南充,再分散至仪陇(《四川客家文化研究》,孙晓芬,2000年)。
推测依据:族谱记载显示,仪陇客家多属“二次移民”,即先迁至川东(如广安、合川),再因垦荒政策北迁(《仪陇县乐兴乡客家方言调查》,黄尚军,2008年)。
1. 语言:保留客家方言(土广东话),与梅州口音相近,但受西南官话影响(《四川客家方言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
2. 建筑:现存少量客家碉楼与四合院,如马鞍镇朱德故居含客家建筑元素(《朱德与川北客家文化》,李映发,2006年)。
3. 习俗:保留“二次葬”(捡金)、擂茶、客家山歌等习俗(《川北客家民俗志》,仪陇县文化馆编,2010年)。
1. 朱德: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,祖籍广东韶关,家族于清初迁至仪陇马鞍镇(《朱德自述》,人民出版社,2003年)。
2. 张思德:革命烈士,家族为广东客家移民后裔(《张思德传》,解放军出版社,1995年)。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达州市常住人口约538万(数据来源:《达州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2. 客家人口:达州是四川客家聚居区之一,客家人口约15万-20万,占总人口的3%-4%(据《四川客家方言与文化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主要分布在渠县、大竹县、宣汉县的部分乡镇,其中渠县是达州客家最集中的区域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因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政策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迁入四川,部分最终定居达州。
2. 迁徙批次与路线:主要出发地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,福建汀州(今龙岩),江西赣州。
部分从川南(如隆昌、内江)二次迁移至达州(《四川移民史》,陈世松,2016年)。
推测依据:达州客家族谱(如渠县《李氏族谱》)显示,移民多分3-4批进入,最早在康熙中期(约1690年后),最晚在乾隆初年(1740年前后)。
1. 渠县:客家人约8万-10万,主要分布在三板镇、涌兴镇、贵福镇等。三板镇客家比例较高,约占当地人口的40%(《渠县志》,1991年)。
2. 大竹县:客家人约3万-5万,集中在石河镇、杨家镇等地(《大竹县志》,1993年)。
3. 宣汉县:客家人较少,约1万-2万,主要分布在胡家镇、双河镇(《宣汉县志》,1994年)。
1. 语言:仍保留客家方言(“土广东话”),但受四川官话影响较大(《四川客家方言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
2. 建筑:部分村落保留客家围屋、碉楼风格,如渠县三板镇的客家老宅(《川东北客家民居考察》,张伟,2012年)。
节庆:重视“七月半”(中元节)祭祖(《达州客家民俗》,达州市文化馆,2015年)。
李冰阳(清代):渠县客家移民后裔,曾参与地方水利建设(《渠县历史人物志》,1995年)。
3. 《渠县志》《大竹县志》《宣汉县志》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,1990年代出版。
1. 人口数据:因无专项客家人口普查,数据基于地方志和学术调查估算,可能存在误差。
出发地:广东梅州(60%)、惠州(25%)、福建汀州(10%)、江西赣州(5%)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隆昌市常住人口约63万(数据来源:《内江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MK体育平台
主要出发地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、潮州,福建汀州(今龙岩),江西赣州。重要节点:
部分从川东(如广安、合川)二次迁移至隆昌(《四川客家移民史》,陈世松,2013年)。
推测依据:隆昌客家族谱(如《周兴镇张氏族谱》)显示,移民多分2-3批进入,最早在康熙中后期(约1700年后),最晚在乾隆中期(约1760年前后)。
1. 周兴镇:客家人约3万-4万,是隆昌客家最集中的区域,客家文化保存较好(《隆昌县志》,1995年)。
2. 渔箭镇:客家人约2万-3万,仍广泛使用客家方言(《四川客家方言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
3. 响石镇、胡家镇、龙市镇:客家人各约1万-2万,部分村落保留客家传统习俗(《隆昌客家文化调查》,内江市文化馆,2010年)。
1. 语言:隆昌客家方言(“土广东话”)较完整保留,与梅州口音有较高相似度(《四川客家方言调查》,兰玉英,2005年)。
2. 建筑:部分村落仍存客家围屋、碉楼,如周兴镇的客家老宅(《隆昌客家建筑研究》,张明,2015年)。
节庆:重视“七月半”(中元节)祭祖,部分村落仍举行客家山歌对唱(《隆昌客家民俗》,隆昌市文化馆,2018年)。
郭汝瑰(1907-1997):隆昌客家人,著名军事家,曾任国民党中将,后为中共地下党员(《郭汝瑰回忆录》,1993年)。
1. 人口数据:因无专项客家人口普查,数据基于地方志和学术调查估算,可能存在误差。
1. 总人口: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泸县常住人口约76万(数据来源:《泸州市统计年鉴2021》)。
2. 客家人口:泸县是四川客家重要分布区之一,客家人口约3万-5万,占总人口的4%-6%(据《四川客家方言与文化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主要分布在方洞镇、玄滩镇、奇峰镇等乡镇,其中方洞镇是泸县客家最集中的区域。
1. 迁徙背景:清康熙至乾隆年间(17-18世纪),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影响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迁入四川,部分最终定居泸县。
主要出发地:广东梅州(嘉应州)、惠州,福建汀州(今龙岩),江西赣州。重要节点:
部分从川东(如广安、合川)二次迁移至泸县(《四川移民史》,陈世松,2016年)。
推测依据:泸县客家族谱(如方洞镇《王氏族谱》)显示,移民多分2-3批进入,最早在康熙后期(约1710年后),最晚在乾隆中期(约1750年前后)。
1. 方洞镇:客家人约1万-1.5万,是泸县客家最集中的区域(《泸县志》,1993年)。
2. 玄滩镇:客家人约0.8万-1万,仍保留部分客家方言(《四川客家方言研究》,兰玉英,2007年)。
3. 奇峰镇:客家人约0.5万-0.8万,部分村落保留客家传统习俗(《泸县客家文化调查》,泸州市文化馆,2012年)。
1. 语言:泸县客家方言(土广东线;)受四川官话影响较大,但仍保留部分客家词汇(《四川客家方言调查》,兰玉英,2005年)。
2. 建筑:部分村落保留客家围屋风格,如方洞镇的客家老宅(《川南客家民居考察》,张伟,2014年)。
节庆:重视七月半(中元节)祭祖(《泸县客家民俗》,泸县文化馆,2016年)。
王德完(清代):泸县客家移民后裔,曾任地方官员(《泸县历史人物志》,1995年)。
1. 人口数据:因无专项客家人口普查,数据基于地方志和学术调查估算,可能存在误差。
三、MK体育平台荣昌、富顺、宜宾、威远县、资中县、简阳市、仁寿县、彭山县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市、会理县等三十八县(市、区)
荣昌区:总人口66万,客家约8万(12%),主要分布盘龙镇(《荣昌客家文化志》2018)
富顺县:总人口72万,客家约6万(8%),集中狮市镇(《富顺移民史》2016)
宜宾市:总人口458万,客家约15万(3%),主要分布南溪区(《宜宾客家》2020)
威远县:总人口59万,客家约3万(5%),主要分布新场镇(《威远县志》1993)
资中县:总人口115万,客家约7万(6%),集中铁佛镇(《资中客家研究》2019)简阳市:总人口111万,客家约12万(11%),主要分布石桥街道(《简阳民俗志》2017)
西昌市:总人口95万,客家约2万(2%),主要分布礼州镇(《凉山客家调查》2021)
会理县:总人口46万,客家约1.5万(3%),集中鹿厂镇(《会理民族志》200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