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9日,2025成都世运会荷球混合团体赛预赛,中国队(白)对葡萄牙队。视觉中国供图
成都世运会荷球赛场,郑州大学体育学院(校本部)教授马襄城的目光始终紧随场内的中国队员。马襄城是这支中国荷球队的主教练,队员都是他的学生:有的从本科读到博士,有的当了教师,“时间最长的已陪伴这项运动16年”——马襄城拽着他们,拽着冷门项目荷球,已经突围了20年。
荷球,这项强调团队协作和男女同场竞技的运动诞生于1902年,直到2004年才进入中国内地。2005年,刚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完荷球全国首期教练员、裁判员培训班的马襄城,带着香港老师翻译的项目规则回到郑州,他发现很多翻译内容由于采用粤语表述,很难理解,他便对着视频一点点琢磨,用12天时间吃透规则,赶在新学期前写出了教案,“想在全国第一个开荷球课”。
“当时,这个发源于荷兰的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立项为‘荷式篮球’,但2008年以前,我们老叫它‘合球’。”马襄城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回忆,当他向郑州大学教务处申报新课程时,对方语气疑惑:“你这‘合球’是不是写错了?是不是台球?”
2005年,郑州大学率先开设了荷球课并组建队伍,成为“第一批吃螃蟹”的高校,此后校队便逐渐成为国际赛场的常客。2017年、2022年两届世运会,以郑州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为主要班底的中国队均获第五名,创造了中国荷球运动的历史最好成绩。“世运会汇聚全球顶尖荷球队伍,是中国荷球检验实力的窗口。”马襄城说,“这种与世界强队的交流,远胜于单纯的训练。”
荷球的规则与篮球相似却独具特色:无篮网和篮板,采用360度无死角投篮,非常考验精准度。此外,荷球不能运球,MK体育官方网站接到球后只能跑两步,传球配合至关重要。“它不像篮球可以靠个人能力得分,而是需要全队的默契。”马襄城解释道。
此次成都世运会,中国荷球队14名队员中,3人是在校生,其余11人都是毕业生。“有的队员已经升级成了妈妈,却还在坚持。”马襄城说,“我们之前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招募队员,但近几年政策调整,招生变得困难。现在一年只能招一个人,这对球队建设是很大的挑战。”为了维持队伍水平,许多毕业生选择回到母校支持训练。
中国荷球队队长赵婧是“元老级”球员,可刚从篮球转到荷球时,“觉得没什么意思,没有对抗,也不像篮球那样激烈。但这项运动越往后玩越好玩,你会慢慢享受和队友一起创造得分的快乐。”她强调,荷球的高水平比赛更注重沟通和团队协作,“短时间内快速决策,队友之间的流畅度越高,观赏性就越强。”
赵婧介绍,荷球场上8名队员(4男4女)的角色被称为“虎豹狼熊”:“虎”是第一主攻者,是进攻箭头;“豹”为第二主攻者,灵活多变;“狼”作为助攻者,负责指挥跑位;“熊”则是卡位者,负责抢篮下球。她表示,“刚入门时司职分明,但打到后期就需要具备所有角色的能力”。
“它不像篮球可以靠个人能力得分,离了团队寸步难行。”队伍外教宾·克兰姆常常和弟子们讲这个道理,“如果一个人战斗,眼里只有自己,就赢不了球。”
“荷球推广也是系统工程。”马襄城说,从本届世运会球队的表现可以看出,尽管荷球在国内取得了一定发展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,“过去几年我们鲜少参加国际大赛,中国荷球与国际发展存在脱节情况。队伍年龄结构偏大,青黄不接,而其他国家的队伍则更为年轻,在团队配合意识和身高上不断提升,如果我们只是到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荷球,“发展只会越来越难”。
“有不少队员毕业后进入中小学和高校任教,他们都在积极推广荷球。”马襄城强调梯队建设的重要性,他同时呼吁通过高校特长生招生及社会化推广助力荷球发展,尤其借助成都世运会,可以让“越来越多人认识荷球”。用赵婧的话说:“哪怕大家只是记住了一个名字,这也是一颗种子啊。”